影响工业物联网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发布日期:
2022-10-10

我国工业领域行业众多,工业物联网中第一大应用领域是制造业。它也是物联网支出(包括软件,硬件,连接和服务)的最大行业。工业物联网在传统制造行业如航空、电器、石油、汽车、轮胎、重工、煤矿和钢铁等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工业物联网在其他行业也有广泛的应用,如智能家居行业用于智能照明控制、智能安防、智能遥控;交通运输行业用于实时监控、自动收费、智能停车、实时车辆跟踪、公交系统;医疗保健领域用于身份确认、无线医疗、一卡通就诊、药品供应链、医疗垃圾处理;食品安全行业用于食品追溯、RFID电子标签防伪查询;环境保护方向用于水文监控、污水处理监控、节能减排;智能建筑领域用于智能酒店、智能建筑安防、智能建筑一卡通等方面。

有利因素?

一、产业政策成为物联网发展的有力推动

物联网于2010年被国务院列为战略型新兴产业之一,是国家鼓励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明确提出发展工业物联网。地级市亦出台了本地区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纲要,如深圳市公布《深圳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3年)》,提出打造物联网产业园、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信息系统集成企业和解决方案提供企业等目标。

二、技术进步为工业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我国信息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具备了一定基础,为物联网发展提供了坚实保证。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广泛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物联网的技术革新。多个行业如水利、交通、物流等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传感网在行业内覆盖程度有所加强,具备了一定的物联网应用条件。

从上游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已建立了较完整的敏感元件、传感器以及基础电子元器件、电路板等相关产业,产业规模稳步增长,为物联网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与应用基础。

三、下游应用市场潜力巨大

在我国大力倡导和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物联网的理念、技术和应用推广与“两化”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水利、电力、交通、安防、环保等政府公共管理领域的物联网应用将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不利因素?

一、基础支持力量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的工业基础相对较为薄弱。现阶段,我国在传感器关键技术、计算机系统设计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等物联网共性技术方面滞后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无法为我国的工业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合格人才不足

工业物联网具有应用案例与场景多样化、数据多结构化的特点,需要企业员工利用大数据融合实时与各种非结构化数据共同进行预测性和规范性分析,现有工业企业所拥有的人才并不具备相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国内大学正在努力培养数据科学人才,但是数量毕竟有限,无法满足未来工业物联网的快速发展。

三、数据安全问题

随着工业物联网的推广,数以亿计的设备将产生海量的数据,与此同时,数据暴露的可能性也将持续增大,将威胁工业系统的生产和应用过程。数据所有权和安全性问题仍是设备制造商和用户讨论的焦点,也是未来工业物联网推广应用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企业发展不均

对一些中小型工业企业来说,传统的系统集成、定制开发的理念无法应用到中小型企业中,工业物联网建设成本过高,使得大企业的成功模式无法在小企业复制,导致我国工业物联网应用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对此,可通过设备租用、建设基于物联网的公用云平台等商业模式创新赋能中小型企业,解决工业物联网应用不均衡的问题。

......

工业物联网通过自主感知数据采集、学习、分析和决策闭环,支撑工业资源泛在连接、弹性供给和高效配置,其中数据采集和泛在连接是基础。这既包括工厂内设备、人员、环境等各要素的数据采集、工厂外智能装备及智能产品的数据采集,也包括各种应用系统通过接口集成数据。工业物联网应用场景的差异化,对传感器体积、功耗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型化低功耗并且与芯片高度集成的传感器在一些工业场景得到广泛的应用,使得传感器具备数据处理、自校准、自补偿和自诊断功能,物联网终端更加的小型化、轻量化,续航能力更强,成本降低,使得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成为可能。

声明: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后台留言联系删除。